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者,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者任民政部尚书,开始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者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善者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宣统三年(1911),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成员。另外,善者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者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一一摘编自孙燕京《善者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蓄的新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蓄的新政措施。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表1、表2提取两项不同学制下课程设置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
              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熵菜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的原因。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住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助、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发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 7. 材料一  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明《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新政中的政治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前一阶段改革主要包括整饬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徒拥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的机构,如督办政务处、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同一过程还包括旧机构改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等。
               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仿行宪政,新政第二阶段的改革开始。官制改革首先始于中央,然后在地方上推行。官制改革,依照立宪诸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所属,相辅而行,并按一定权限作了划分。……1908年9月,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1910年11月,鉴于请开国会浪潮迭起,清廷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至五年;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暨内阁办事章程谕”,废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满员占9人,汉员占4人,满员中皇族又占7人(一说5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责内阁。
              --摘自申在文《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 10.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材料三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一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
                  材料四  戊戊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
              ……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
              --梁启超《戊戊政变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