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材料二: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致苏俄遗书》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产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指出三位伟人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4)最后一位伟人在中国建设方面,开创了什么道路?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希望并且相信袁世凯能成为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新式独裁者”,因此积极挺袁。但是,历史证明袁其实也是“旧式独裁”,梁启超在《袁世凯之解剖》一文中对袁盖棺定论:“袁氏诚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纪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中国社会并没有为“新式独裁”提供理想的条件。所以胡适在《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中呼吁人民警惕“今日提倡独裁的危险”,并坚定地说道:“我可以断断地预言:中国今日若真走上独裁的政治,所得的决不会是新式的独裁,而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专制”。
              --雷颐《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大论战反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论断。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胡适的观点。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现在公认,民国初年有一个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它是“一战”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和对外开放,“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学者苏全有认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业“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引进外资,尤其注重侨资。
              --李宗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材料二
                 (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苏全友和孙中山对袁世凯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材料二  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袁世凯时期,实际上不仅北京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和民主时期,也是中国共和和民主时期的开创初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和平过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和制,而且民族工业此时也进入第一个真正的春天。--于永年《重读袁世凯》
              (1)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5. 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晴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 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根据《临时约法》,在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内应举行国会的选举。1912年8月,临时政府颁布了《选举法》与《国会组织条例》,包括采用两院制的规定。时至大选的12月份,同盟会吸收了四个小党派,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翎导的国民党。宋教仁曾在日本学过国会理论。此时。他得到黄兴的支持。并为党外的立宪人士所尊重。尽管他不反对选举袁世凯为初任总统。但是他强烈主张政党政治,并要求由内阁引导国家通向宪政。并且制衡总统的越权行为。
              国民党的反对者为一些小党派,如统一党、共和党。以及由梁启超领导的民主党。大选中,国民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占据了下议院总席位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国民党得到的选票比其他三个党派得到的总和还多。此时三党联合成进步党,支持袁世凯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民主运动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对待袁世凯出任总统的态度及原因。
            • 7.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权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助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
              材料二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归。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感议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嚢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
            • 8.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 9.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旧约法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中华民国约法》(1914)
              第30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决议;第34条,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由参议院同意第21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43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
              第44条,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39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材料二 不过正像杨度强调集权的必要时所暗示的,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二者制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 10. 中国的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形势图

              材料二  这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宣言,实际上是宣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已被清除。这一胜利的实质内容则是: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与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从此不复存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国际社会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平等的一员。

              ——韦素玲、李刚《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材料三  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可以直接实现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史服务于现实的愿望,以此改变史学界日益被边缘化的地位……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的“时代精神”,使得史学界自觉地以此为主题去反思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更何况,积极介入现实,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一贯的学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相延的道统。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图示所反映的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4分)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6分)

              (3)当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据材料三,说明现代化视角介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