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关于“革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革命方略》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 ,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伟大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材料四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有何地位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有怎样的发展?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影响。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道路。从毛泽东新道路的提出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 2.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美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由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建国大纲第一条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标示革命建国的方针-并明定建设程序为军玫、训政和宪政三时期……为国民革命的革命法典。
                 材料二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宣言中,昭示要端四点:
              (1)国民政府之职责,在履行中山先生的遗志,贯彻国民革命志业。
              (2)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平等自由之中国,首在废徐不平等条约。
              (3)废除不平等条约,当召开国民会议为执行之枢机,以收回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夺去的主权。
              (4)执行国民党党纲及政策,扫除障碍,从事建设。
              --摘自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期之组织及党政关系》(1925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民党革命建国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建国方针的意义。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引自许章润、翟志勇主编《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两部宪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內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概括材料一中张澜的观点。

              (2)指山材料二中张澜思想主张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四项协定及两项附属议定书。条约和协定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并且落实了苏联关于立即让外蒙古独立的要求。作为回报,斯大林对国民党政府最为忧虑的苏联援助中共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保证。斯大林表示,至于中共,我们不支持他们,不帮助他们。斯大林说:“(苏美英)三国外长一致同意,中国必须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实现统一和民主化,广泛吸收民主人士进入国民政府的所有机关,停止内战。”

              材料二  1947年下半年,斯大林对华政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48年2月,斯大林在同南斯拉夫等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检讨了苏联在对中国革命认识上的错误。斯大林说,他们曾经认为在中国不具备起义成功的条件,必须同国民党寻求某种妥协。……结果,是中国人而不是苏联同志是正确的。1948年5月中旬,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负责人科瓦廖夫说: “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我们就不怕任何突发性事件的威胁。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力量。”

              ——均摘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联对中国革命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 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胜利的果实不能白白地送掉,全国人民必须团结牢,大家一齐来动手,剥掉假民主的外套。……今天我们“为团结、胜利与民主而歌”,却不要教胜利冲昏了头脑。团结的障碍多得很,民主的暗礁更不少。让我们抓紧时机,打定主意,把民主、和平的呼声高唱入云霄!

                                  ——李公朴《不要教胜利冲昏头脑》(1945年9月2日)

              材料二  政治上玩了一套还政于“民”,实则是还政于党的把戏之后,就在军事上想凭借美军、敌伪军来完成武力统一的迷梦。屠杀人民的人,……你讲言论自由,他讲打人自由,你讲开会自由,他讲开枪自由.1不仅在马路上他们可以自由地抓人、打人、杀人,还可以自由地到学校去投手榴弹,打不死还加上几刺刀。这就是中国今天的真相,也就是“一二·一”惨案所以发生的原因。

                                      一李公朴《世界看“一二·一”惨案》(1 945年1 2月《知识青年》)

              (l)概括材料一的主张。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出现的背景。

            • 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倾向及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思想的影响。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二十世纪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三位伟人,他们领导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峻局面,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摘自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实质上高举的是哪两面大旗?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他领导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式有何特点?邓小平同志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方法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我们应从三位伟人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 10.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1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年的“南方谈话”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1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1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