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人类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古老的梦

              图一                    图二                               

               

              (1)图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图二反映了古代农民的什么梦想?(4分)

              救国梦

              (时间:1898年初秋。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

              王利发 您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

              崔久峰 办了工厂、银号又怎么样呢?……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

              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老舍剧本《茶馆》

              (2)根据材料,概括秦仲义的梦想,结合崔久峰的话,说说秦的梦想为什么难以实现?(4分)

              乌托邦梦

              1958年生产的1,100万吨钢铁中,有300万吨在1959年8月被宣布不适合用于工业——小高炉根本取代不了大型钢铁厂那样的作用。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949—1965)

              (3)材料中的“乌托邦梦”出现在哪一运动中?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3分)

               “入世”梦

              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正式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终于圆了漫长而艰辛的“入世”梦!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

              (4)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什么?为什么说“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5分)

               

            • 2.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分)

              (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 3.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 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4.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5.

              (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950年,上海机械厂的产业工人正在听苏联专家讲话。苏联为中国提供了技术和支持。

              图2  1980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给上海工厂颁发许可证,由麦道公司提供飞机部件,在上海组装生产MD—82双发飞机,并交付中国民航总局。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50~ 80年代中国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8.

              (18分)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在发展工业化早期谈过:“既要工业化,就会要提取农业剩余,只能让农民做出牺牲。”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凤凰视频《中国户籍制度变革实录“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五四宪法”相比在户籍管理上的变化之处。(4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材料三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传递行政、户籍制度等改革新指向》

              (2)材料三反映出中共十八大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怎样的“新指向”?(2分)

              材料四  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非中国所特有。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 9.

              (21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4分)

               

            • 10.

              (25分)妇女从政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任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材料三: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会议

              会女性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4分)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9分)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2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