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
            • 2. 冷战结束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依然值得人 们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见示意图)
              材料二 苏联在坚决反对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的同时,将其西部边界的安全视为关系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明确提出:“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在三巨头的一系列会晤中对波兰问题始终寸步不让。不仅如此,苏联还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
              --齐世荣、彭树智《世界史•当代卷》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刘金质《冷战史》材料四 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既不是苏联的革命热情也不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结果。尽管冷战的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陶文钊《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对西方国家态度强硬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举例说明苏联把东欧变成“安全地带”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
              (4)材料四认为冷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指出作者采用的研究视角。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 3. 材料  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
              --摘自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
              (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有的学者指出,冷战并非美国“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上共震互动,“又经双方最高领导人升华”所致,……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说明,苏联对冷战的爆发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苏在战后都打算利用时机调整和配备力量,确定势力范围,以各自为核心组建新的国际体系,因此美苏为划分势力范围而爆发了冷战。
              有的学者指出,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也有的学者指出:“从国际层次上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使东西方形成战略对峙,双方互感“安全威胁”;“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强硬政策”;与其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对美苏冷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政策建议则是促成华盛顿选择‘遏制’道路的重要因素”。
              --白建材、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著的《新全球史》中指出:“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结合20世纪中期以后的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中“军事联盟存在的作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困境”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之下,每一个国家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来保护其安全与独立,但是一国寻求安全的努力常常造成别国的不安全感,别国必然也是增强其军备来做出回应,结果竞争性的增强军备活动导致了军备竞赛。
              请回答:
              (1)请以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的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中“一国寻求安全的努力”为何会常常造成别国的不安全感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为改变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 7. 20世纪的开端
              对于现代世界的形成,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然而对于20世纪的开端,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另一种观点认为,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真正的开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关银,40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是为“庚子赔款”。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改革教育制度,停科举,废八股;以日本为楷模,鼓励留学;詹天佑、严复、辜鸿铭(1857-1928,生于马来西亚,自幼留学英、法、德等国)等1910年成为第一批留学生进士。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
              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扬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两年内即有960多位学生加盟。发起留日潮的人始料不到的是,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归国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留口潮出现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各是什么。
              材料二: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西方学者评论说:苏联50年代向中国提供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苏联转让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成果历史上前所未有。薄一波提示后人:50年代苏
              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不应忘记50-60年代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前后我国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的必然性和客观效果。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邓小平于1978年6月提出要大量增加留学生的输出。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
              达 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二十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这第十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在留学政策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不同时期的留学潮给你什么启示。
            • 9.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 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 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 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 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 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 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 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 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 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足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 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 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 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 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 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 10. 国际格局
              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
              材料一: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三:联合与曲折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概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3)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