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时的演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一次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表面目的及其真实意图。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4-1937年    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11月   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
              1941年9月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
              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底          苏军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1942年1月1日  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6月  美军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召开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5月8日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中美英发表敦
              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分别在日本的
              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二战的影响。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分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 2. 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我国此次以参战关系参与和会,政府、人民均以中德条约既以参战之结果全行解除,而交还胶澳条件之规定,又系出自日本武力之胁迫,是以主张请求各国公决,胶澳应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
              --《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材料三: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士诒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最后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参加了一战?
              (2)梁士诒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国对中国态度不同的原因。
            • 3.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橥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 Pierson 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英国沙俄法国德国日本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142.6616138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3350174010602903030
              殖民地人口 (万人)393503320555012301920970
              材料二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处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开始和平谈判,虽然有了和平和解的建议,斗争仍然要继续下去,直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回答:
              (1)有人认为,没有威廉二世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观点进行评述。
              (2)对战争的责任问题,材料二中德国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看待一战的性质?
            • 6.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主要的正功能在于其整合和融汇功能,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群体,带来更大规模的发展。……从另一方吸纳了经济、财富和技术发展。……我们能够推断,正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形成了早期的正式法典、官方法庭以及警察体系。同样,也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建立的道路和交通体系、安全守卫体系以及整个国家的警察体系,经济才得到促进,贸易才得以进行,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同生产能力。同时,不同群体之间交换并相互促进宗教和科学思想。
              --[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自由与文明》
              材料二  民族主义的崛起,民主精神的高涨,革命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这些思想上的变动,当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指导的,思想的大变动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大变动起的推动作用,并且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
              --金冲及《甲午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材料三                 1914-1918年英国妇女就业情况表
              行业1914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1918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1918年7月
              金属170000594000925
              化学400001040002039
              纺织8630008270005867
              服装6120005680006876
              木业44000790001532
              皮革23100197100410
              政府机构2000225000347
              --[美]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对战争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作者的分析方法,简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妇女就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 7. 材料一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5日,日本以“维护远东和平”为名义,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撤退在中国海上的军舰或解除武装,并在9月15目前将胶州湾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材料二  1919年1月,参加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商讨战后问题;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向会议提交了山东等问题。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对于战胜国中国所提出的合法要求,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的? 最终的结局如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