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对世界大国的向往有牢固的地理学及地缘政治学的根基。帕奇等地理学家以及瑙曼等政治学家强调,与奥匈帝国结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人们深信,只有通过发展海权,才能真正夺取世界权力。因此,威廉二世重申了他的信条:德国的未来铺设“在水上”。--《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时任德国海军上将的穆勒认为:如果战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政府必须让人民了解德国的利益所在:“不应该让人民对一场欧洲大战的爆发一味地猜测……应该(让他们)预先就习惯于这样一场战争的思维模式。”
              --《大战的起源》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对德国政治走向的具体作用。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战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的可能性。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被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杰出怪物”的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在国际史学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德国历史上煌煌盛世的年轻君主,现代化一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正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他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利用现代f.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时代转折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威廉二世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德国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威廉二世不像他的前任老宰相俾斯麦那么幸运,俾斯麦的活动是成功了;而威廉二世的活动是失败了,进而被国内的十一月革命打落了皇冠,逃到国外当“寓公”,最后客死他乡。
              --摘编自【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俾斯麦时期“成功”与威廉二世时期“失败”的具体表现以及威廉二世“颇受争议”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局势的重大影响。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对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直到1918年,不管是部队指挥官还是参谋本部都没能制定出一种如何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案或发展出一种新的战术观念来攻破那些防御地点。
              --摘编自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
              在以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军事集团?为什么?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只要人被有计划地训练来对人类犯罪,这样造成的心理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大灾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任何行动。
              --摘编自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2)概括材料三中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主要观点。
              材料四
              人类正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的短缺甚至耗竭,环境的污染,疾病、原子武器、生化武器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说与科学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但把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的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的。
              --摘编自郭继海,江晓梅《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
            • 4. 阅读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以来法国和德国就不断发生战争;近年来,两国战争不断,战争的烈度越来越高,破坏性越来越强,造成的灾难也越来越大。
              --摘编自曹莉莉《欧盟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德国在欧盟中的作用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
              材料二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作为基础,将其他国家的煤钢企业联合起来,把六国的煤钢工业部门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共同管理之下,确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在这一机构建立后,前西德总理阿登纳说道,此后“德法之间进行任何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最终结束了两国人民过去由于互不信任,竞争和利己主义所造成的彼此一再以兵戎相见的状态”。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2)概括煤钢联营组建对法德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对纳粹德国罪行进行真诚忏悔和谢罪,并对法西斯主义进行认真清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反省纳粹犯下的罪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欧洲人民看到了愿意与又受害国人民重修于好的真诚愿望。德国也不断融入欧洲,并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
              --摘编自熊光清《百年宿敌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当前启示》
              (3)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及其启示。
            • 5. 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英国德国法国
              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
              1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
              1914105 20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
              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043.6
              191849 890 29351.5----1 568 853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 6.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1914年8月3日)
                  材料二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
              ……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
              (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
            • 7.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战争如影随形,争取和平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美)谢尔曼等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结合18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分析材料二中汤因比为什么在1914年前会有那样的预期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请从全球化视野分析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 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 8. 【历史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关角色参战,这些角色又是根据其疆域边界、殖民地拥有量、陆军和海军力量的变化而定。虽然奥匈帝国预先就想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很快也认为比利时不再是独立国家,但除了这两个小国(它们本就是在19世纪才从较大的政治结构中脱胎出来)如人所料地消失以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的大国,即便被胜利者击败,也都幸存了下来。在此意义上,无论这场战争的手段是多么昂贵,多么具有破坏性,目的仍然是相当传统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这一切都非常不同。从一开始,战争的意图就不一样。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对此,双方的领导人都承认。……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对领土和资源的控制问题,也关系到谁能生存、谁能控制全球资源、哪些民族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会被胜利者认为是劣等的、不受欢迎的群体)等问题。
              一一[美]格哈特•温伯格《全副武装的世界》
              (1)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有何明显的不同?这对两场战争的性质有何影响?
              (2)以德国为例,说明“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就是岌岌可危的”。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20世纪上半期,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思,并做了许多努力。这些反思和努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弥足珍贵。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
              (2)分别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