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
              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攮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发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垂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突出美苏重围世界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 3. “领先的欧洲”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欧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权。
              --摘自《全球通史》
              问题:
              (1)1763年至1914年,欧洲是怎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
              (2)1914年以来几十年中,导致西欧衰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西欧在1914年前的世界霸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