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在我们的头上。”这是(  )
              A.对过去反苏反共立场的辩解
              B.对美国过去对德政策的指责
              C.为英国外交场合的形象作秀
              D.对于绥靖政策的懊恢与反思
            • 2.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
              A.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 3.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时美国的期望》的演讲:“虽然对于贵国人民冀求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对方消极的娞靖主义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质,绝对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国对美国所期望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正义、实际与积极的领导者,一个阻止战争,遇制侵略。与世界上民主国家合作的策划,促成集体安全,使得这个租界至少可使人类能安全居住的领导者……”此后的几年中,他四处演说,以唤起美国民众时中国的同情,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利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摘编自岳南著《南渡北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在美国外交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解决的原因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材料二 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材料三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各项允诺”是如何“立即付诸实现”的?英法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的实质及导致的最终结果。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希特勒1939年5月19日调兵向德捷边境集结),21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说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自己不会介入。5月22日晚,英国驻巴黎大使菲普斯往见法国外交部长说:“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并强调说,法国政府不应根据英国21日的声明,就以为英国会立即与法国采取联合一致的军事行动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免遭德国的侵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认为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法国和英国,即使再加上可望来自俄国的援助,也不足以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免遭德国蹂躏。”英国的这种态度正是法国总理张伯伦之流的欢迎,以后他们多次以英国不肯援捷为理由,来为自己拒绝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的行为作辩解。
              --摘自《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警告“法国不应对英国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幻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法实行的政策所产生的恶劣影响。
            •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英、法、美等国,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
              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带来的严重危害。
            • 7. 20世纪30年代下半叶,丘吉尔曾发表言论指出,“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丘吉尔“中立”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对纳粹德国存在着畏怯心理
              B.遵守《慕尼黑协定》
              C.支持绥靖政策以求国家安全
              D.对集体安全落空的失望
            • 8.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在1919年1月28日的辩论中,中国代表顾维钧发言。他以流利的英语慷慨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之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他把孔子比作耶稣,山东比作耶路撒冷,阐明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犹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以此争取西方代表的同情。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发言是在哪一国际会议上?简述山东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材料三  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国际背景和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材料四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外相松冈力主先北进而后南进,但多数人反对,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军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材料五  根据军事法庭宪章,法庭有权审理三种犯罪:破坏和平罪、普通战争犯罪及违反人道罪。犯有这三种罪行的战犯通常分别被称为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此次审判就是“东京审判”,中国派出法学界权威、立法院立法委员梅汝璈出任法官。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是指哪一法庭?说明审判的法律依据是哪一国际公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