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二 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这一百年中世界并不太平,各种暴力冲突和战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文明,在这一百年中,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园内的新战争。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今天,如果新的世界大战再度爆发,人类将可能再也无法从战争的摧残中恢复。
              --闾小波《一战启示: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用人类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来形容这一百年的历史毫不为过”。
            • 2.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  )
              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
              B.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
              C.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 3.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的漫画,回答问题。

              (1)图1讽刺了什么事件?图2中为什么美国超人带着斯大林和希持勒去接受审判?
              (2)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 4. 材料一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它方面的扩张;
              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五,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摘自《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摘自《开罗宣言》(1943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为实现长久和平,《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哪些现代国际关系准则。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大西洋宪章》和《开罗宣言》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 5. 如图是创作于二战期间的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立场是(  )
              A.日本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 6. 二战期间,某位著名画家在一个艺术馆的出口处给每个出入的德国军人分发一幅自己画作的复制品。一位德军头目指着这幅画问他:“这是您的杰作吗?”画家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位画家的回答让我们认识到绘画具有(  )
              A.艺术性
              B.思想性
              C.阶级性
              D.社会性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团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摘自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摘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外交史和二战中的重大事件。1942年1月,罗斯福总统派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1944年10月,罗斯福总统又将史迪威召回美国。
              材料一   罗斯福给蒋介石电报:“读过有关中国局势的最新报告以后,我和我的参谋长们深信在最近的将来,你就要面临我一直担忧的灾难……如果你不给你在缅甸的军队补充兵员……你必须准备承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我确信,为了防止日本人达到他们在中国的目标,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你在萨尔温江的部队,并要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利,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作出决定……即保持并增加对你的援助……如果再拖延下去,你们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1944年9月18日)
              --摘编自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致罗斯福电报:“除史迪威外,在你和蒋介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我的意见是,如果在目前的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您将失去蒋介石,并将可能因此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任命另一位美国将军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中国的一切陆空部队。” (1944年10月)
              --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迪威事件”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 10. 材料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8艘、潜水艇5艘6艘航空母舰、441架飞机、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
              损失10艘舰艇、188架军机被击沉炸毁,2403人丧生、1178人受伤29架飞机、1艘潜艇、5艘袖珍潜艇被击沉,55名飞行员丧生
              材料二美国提前发觉日本海军计划,1942年6月4日伏击日本舰队,取得中途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中途岛海战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230架飞机、3艘航母、8艘巡洋舰、11艘倾角、驱逐舰450架飞机、8艘航母、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
              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110名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阵亡
              --以上材料数据引自《二战巅峰战役之经典大海战》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次海战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胜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