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琅玡台刻石》文: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材料二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物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举措,并指出秦统一的意义。
              (2)分析材料二中“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2.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
              材料二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 3.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4.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印度“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材料三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5.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  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材料二  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有成效。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
              --章太炎《秦政记》(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阐述二人各是怎样认识秦始皇的,并指出二人对秦始皇的历史贡献的评价侧重点各是什么。
              (2)怎样认识王夫之和章太炎对秦始皇的这种评价?
            • 6. 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 7.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但明代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②在“西南夷”修筑“五尺道”  ③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  ④在全国实施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