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廉政建设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为六种犯罪:“正脏唯有六色,强盗,盗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脏为罪”,其中的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都属于只有官吏才能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所以,《唐律》将“强盗”、“盗窃”罪划分在“贼盗”中,而将关于“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的规定放在《职制律》中。不仅如此,《唐律》还把官吏“受财枉法”与“十恶”“杀人”等同列为不予赦免的犯罪,显示出对官吏犯罪的重视。
              --沈大明《<唐律>对官吏的监督、处罚及其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3)据材料三概括《唐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的反腐策略。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  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突厥遂屡为边患。然突厥势虽张,其内政未臻凝固。贞观元年,铁勒、薛延陀、回纥诸部皆叛。颉利又与突利失和。并逢大雪,羊、马皆死。二年,突利请入朝。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出讨。四年,进击定襄,颉利被俘。男女来降者十万口。其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而四夷君长,遂诣阙请帝为“天可汗”……唐之声威,达于葱岭。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帝(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惧。经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引一惧也。”
              --范祖禹《唐鉴》(1)据材料一,归纳突厥衰败的因素。
              (2)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突厥问题的策略及成效。评价唐太宗的“一惧”。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 6. 秦始皇推行的《秦律》和唐太宗颁布的《唐律》,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法律,请阅读以下材料。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律》和《唐律》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走向产生的影响。
            • 7.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古代政府稳定统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摘自《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对唐太宗的言论进行解读。
              材料二  机器的采用,把大量的小手工业者驱入无产阶级队伍,而工厂所吸收的工人却在相对地减少,结果造成经常地失业大军,马克思称之为相对人口过剩或产业后备军。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童工、女工的使用,是工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1839年英国42万纺织工业工人中,成年男子不到1/4,而妇女占242,000人,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者超过80,000人。”工人队伍中女工和童工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工人平均工资的下降。以棉纺业为例,“1806年女工的平均工资比男工低63%强,童工的工资更少。”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
              (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下层人民的民生却日益恶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造成人工阶级相对贫困化?
              材料三  工人运动的发展,上街游行、罢工、流血斗争、公会组织、政党和运动。所有这些,在各个国家改变了力量对比,工人阶级自此具备了分量。这个新的力量对比,解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人民的新利益。在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导致了实际工资的增长。德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长了1/5,法国国际工资平均增长了2/5.同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也显著发生。一些作者强调了在这个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加,使得这些让步成为可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让步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
              --摘自M•波德《资本主义的历史》
              (3)19世纪后期以来,西欧工人的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依据材料三分析改善的原因。
              (4)阅读下表,以“论北京票证的兴废”为题写一篇历史短论。
              年份大事记
              1953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北京市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凭“面粉购买证”供应面粉。
              1955年国务院公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北京市开始使用地方粮票,全面推行粮食定量供应。
              1984年国务院规定,农民的粮食完成交售任务后可以上市。以后,国家逐步理顺购销价格,国家定价逐步转向国家指导定价,粮油出现多种经营局面。
              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北京市取消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凭证票定量供应制度。
              写作要求:体现本大题的主题,结合史实,充分使用材料。
            • 8.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 情).……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 不乱’.固知见可$,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 立待也。自王公以卡,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 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 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 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 (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 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
              --唐太宗语(《贞观之治》)【材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唐太宗语(《贞观之治》)【材料三】(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已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范祖禹《唐鉴》【材料四】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引自人民出版社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
              (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及其理由。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4)据材料四,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表明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具有怎样的素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