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廉政建设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为六种犯罪:“正脏唯有六色,强盗,盗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脏为罪”,其中的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都属于只有官吏才能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所以,《唐律》将“强盗”、“盗窃”罪划分在“贼盗”中,而将关于“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的规定放在《职制律》中。不仅如此,《唐律》还把官吏“受财枉法”与“十恶”“杀人”等同列为不予赦免的犯罪,显示出对官吏犯罪的重视。
              --沈大明《<唐律>对官吏的监督、处罚及其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3)据材料三概括《唐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的反腐策略。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  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 5.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6.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杰出人物。了解了他们,也就把握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图3分别是20世纪50-80年代在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人女俑。仔细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分析唐朝妇女的服饰体现了唐代怎样的社会风貌?运用史实说明唐太宗的统治对造就这样的社会风貌有何影响?
              材料二

              (2)结合所学,概述美国人民尊称华盛顿为“国父”的主要原因。阅读材料,分析华盛顿的人格与思想对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3)结合所学,指出图片所呈现的两次重要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方面有哪些贡献?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