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这说明康熙(  )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
              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
              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
              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 2.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 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经,又名郑锦,字元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子,曾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康熙六至八年(1667~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议未成。康熙二十年(1667~1669年)郑经病卒。

              (1)根据材料,概括郑经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的重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经在台湾的活动进行评价。(7分)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8.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