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中蕴含着儒家思想,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儒家思想

              A

              “存百姓”

              民贵君轻

              B

              “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克己

              C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以礼规范秩序

              D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仁爱

              A.A
              B.B
              C.C
              D.D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

            • 3.

              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4.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C.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 5.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6.

              (25分)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材料三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7分)


              (3)材料三中的他为什么会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又为什么会盛赞中国的“孔子时代”?(10分)

            • 7.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儒、法两大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据此回答:
              (1)战国时期儒、法两大学派代表人物各有哪些?
              (2)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哪一学派受到重用?为什么?
              (3)西汉时期儒家学派能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8. 33、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四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和材料一的联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
                  材料二“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中庸”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关注的对象。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或中道”思想的相似之处。这一古老智慧有何现实价值?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子·牧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核心观点,并指出孔子有何类似的主张。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对比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有何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而提出的具体设想。

              材料三  薛福成(1838——1894)曾对民主之国进行分析:“民主之国,其用人行政,可以集思广益,曲顺舆情;为君者不能以一人肆于民上,而纵其无等之次;即其将相诸大臣,亦皆今日为官,明日即可为民,不敢有恃势凌人之意。此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政之所以公而溥也。”

                                     —— 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3)指出薛福成提出上述观点的时代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