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璨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帝范》
              材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贞观政要》
              材料三

              (1)材料一是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于过”的贴切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3)指出材料三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从唐太宗时汉藏友好交往的角度,简要说明材料三“拉萨大昭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史实。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三中“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际上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创了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 3.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远方的礼物),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遥远的地方)……         

                                                                                                                                             ——李世民诗

              材料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三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集成典,使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制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间的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任何有一丁点洞察力的人都能看到,它(指“坚持真理”)已经让亿万印度民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赋予他们个性、力量和自信——没有这些,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变革都无法得以展开……我很确信,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自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此政策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拿破仑“把法律编集成典”的措施具体指什么?此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4)归纳材料四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 4.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于燕京,宗社不守……”

                                                                      ——康熙《过金陵论》

                   后世亦有无大失德而损覆其家国者,如明之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外言路者变易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康熙《讲筵绪论》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康熙帝在阐述什么问题?他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材料)。(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杰出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看法。(3分)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