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原因。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考虑,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鉴于此,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在他统治期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张新国《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 6. 33、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四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和材料一的联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 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创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9.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长安城地图》看出: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   ①    ;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  ②  ;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   ③  。  (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5分)

                

            • 10.

              (15分)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