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康熙元年,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这以后,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康熙帝说得好:“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康熙八年,他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乂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这场公开掠夺民地的暴行,延续多年以后,终于被永久禁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执政初期农业政策的作用。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於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已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於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所述,指出顾炎武的学风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康熙朝实录》、《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等


              (1)据材料归纳康熙南巡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并指出其相同的政治意图。(6分)

              (2)据材料指出康熙南巡的核心活动,分析该活动的影响。(9分)

            • 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土地制度中的“更名田”,是康熙新政初期的一项大胆举措,它涉及千万亩“藩产”土地的占有权问题。康熙初年,清政府对前明藩王遗留下来的大批土地,包括已为农民瓜占部分,采取了“荒熟田地,酌量变价出卖”的处理方法,其实质就是要农民通过赎买获得所有权。这项规定固然增加了国家收入,但对广大农民而言无异又是一次圈地。为安定社会秩序,康熙八年对这一规定作了根本性改动,命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并“与民田一例输粮,免纳租银”。对已出卖部分的处理办法是,“易价银两,有征收在库者,许抵次年正赋”。于是,这部分官田就无偿地成为原耕种人的土地。                                    ——摘编自《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初年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的“更名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8分)

            • 6.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

              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 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4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6 分)

              材料三 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9分)

            • 7.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圈不亏损,是以联愈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 “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夜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县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说在乾清宫皇帝御座边的柱子上,贴着一张条幅,上面用大字写着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三藩,第二件事是治河,第三件事是漕运。在当时这是摆在玄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三件大事。应该说也是那个时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亲赴曲阜祭拜孔子。在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又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典。最后,康熙为孔庙题词:“万世师表”,至今悬挂于孔庙大成殿中。
                     经过长城各要塞时,康熙皇帝作出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的决定。他认为,立国之本,在德不在险。……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不必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第一次成了现实。
              --以上材料摘录、整理自李亚平《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一书(1)玄烨为什么视“三藩”为最紧迫的大事?康熙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消除北方边患,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康熙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