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四十年,甘肃发生灾害,巡抚喀拜竟隐瞒不报。恰逢康熙巡行边外,得他人禀报,乃将喀拜交九卿严察惩处。九卿议定喀拜应降三级调用,后康熙传旨方改为革职。这表明康熙时期

              A.大臣专权影响到皇权统治
              B.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C.政府重视荒政以稳定社会
              D.地方吏治问题的严重
            • 2.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146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封建领主之间相互攻伐,斗争异常激烈。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封建诸侯纷纷与明朝开展贸易。但明朝只允许十年进行一次贸易,而且限定数量,并须带通行证。封建主贸易不成,便武装走私和抢劫掠夺,这样倭寇泛滥起来。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与倭寇和海盗勾结,使得倭寇的侵扰更加猖獗。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发挥出了杰出的军事智慧。针对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的特点,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根据“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的思想,戚继光发明了戚氏军刀和狼筅,并创造了“虎蹲炮”,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针对当时兵士大多怯弱的弊病,戚继光十分强调“练胆气”,认为只有练好胆气,士兵遇大敌才不致溃散,才能英勇杀敌。同时,他特别重视兵丁的武艺训练,要求部队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并定期组织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和个人的升迁、赏罚紧密相连。顺应火器广泛使用的趋势,戚继光还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以营哨制取代卫所制,战斗编成的小型化与指挥体系的集约化,为战斗力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条件。经过大小80余战,历时十余年,戚继光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的强军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3. 23、(10分)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富之数(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的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事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佐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然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免除)三年徭役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备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 4.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②康熙崇尚儒家文化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④康熙注意缓和满汉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 6、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 6. 3、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圣谕十六条”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秩序,以及仁慈、服从、俭约、辛勤工作的美德。康熙又挑选一群满汉大学士,与之精研四书五经。皇帝研读儒家经典、勤练书法的消息被“走漏”给群臣知悉后,群臣盛赞康熙是“圣君”。该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初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的迫切需要
              B.传统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
              C.康熙帝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D.实行文化专制以加强君主权力
            • 7.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 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的言行表明他
              A.非常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根据统治需要调整宗教政策
              C.企图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实际目的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 8.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巩固了雅克萨之战的成果
              B.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 9.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中国与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B.是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一大举措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收回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
            • 10. 1683年康熙皇帝曾作诗云:“岛屿全军入,沧浪一战收。”此诗描述的史实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施琅进军台湾,郑克爽降清
              C.清设台湾府
              D.多伦会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