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编自(美)沃尔夫《大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的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 4. (10分)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都希望提出一套救世良策,何为良政?如何实现良政?这是他们都孜孜以求其答案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做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注: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应具备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分别追求怎样的理想国家?其实现手段有何不同?(5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有什么发展?(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东方孔子与西方两位先哲治国理念的不同之处。(2分)

            • 5.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 6. 孔子和柏拉图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先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材料三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的共同性。

              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揭示的哲学原理,分析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结合各自所处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不同的学习观会对教学方法产生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或柏拉图学习观的认识。

              ________

            • 7. (10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一一《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一一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一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2分)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4分)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2分)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

            • 8.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问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2分)

              材料二:“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

              “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4分)

              (4)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材料三: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主流文化对各自政治的影响。(2分)

            • 9. (15分)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3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克己复礼为仁。……马仁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虚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依据材料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依据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