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秦王扫六合》李白材料二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③唐大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巩固北部边防采取的措施,请简述“秦王扫六合”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您选择对秦始皇的其中一种评价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 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经,又名郑锦,字元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子,曾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康熙六至八年(1667~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议未成。康熙二十年(1667~1669年)郑经病卒。

              (1)根据材料,概括郑经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的重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经在台湾的活动进行评价。(7分)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以上均引自《柏拉图全集》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为此,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

              (2) 你如何看待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

            •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1913年调查结果

              1919年调查结果

              序号

              被崇拜者

              人数

              序号

              被崇拜者

              人数

              1

              孔子

              157人

              1

              孙中山

              87人

              2

              孟子

              61人

              2

              梁启超

              51人

              3

              孙中山

              17人

              3

              孔子、孟子

              各20人

              4

              颜渊(孔子弟子)

              11人

              4

              苏格拉底、华盛顿

              各18人

              5

              诸葛亮、范仲淹

              各8人

              5

              培根、牛顿、卢梭

              各12人

              6

              岳飞

              7人

              6

              王守仁(王阳明)

              10人

              7

              王守仁(王阳明)

              6人

              7

              蔡元培

              8人

              8

              大禹、朱熹、华盛顿等

              各4人

              8

              袁世凯

              7人

              9

              程德全(时任江苏都督)

              3人

              9

              李大钊

              3人

              10

              秦始皇、司马迁、韩愈、二程、梁启超、苏格拉底、牛顿、培根、卢梭等

              各1人

              10

              马克思、列宁

              各2人

              11

              无崇拜者

              23人

              11

              无崇拜者

              17人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