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琅玡台刻石》文: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材料二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物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举措,并指出秦统一的意义。
              (2)分析材料二中“棘手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2. (2015秋•浙江期中)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普罗塔哥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3)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孔子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分析其主张在当时受冷遇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儒家思想的主张是什么?产生哪些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