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
              D.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 2.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 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 l772年)台海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海事宜称:“津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海归统时约有人口 20 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 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风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 36 人、训导 23 人,台清县儒学教谕 36人、训导 25 人,风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 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海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照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周滇《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这里所描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
              [     ]

              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
            • 6. 下图所示战役是

              战役示意图

              [     ]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 7.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 8.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