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2.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 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一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提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子“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則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提出 “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9分)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6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敗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9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纂《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纂了出来,其中最著名 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799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请回答:

              (1) 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特点。(9分)

              (2)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康熙和拿破仑实行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6分)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企图推迟这个进程是白费气力的徒然挣扎。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要把仅仅还是计划中的付诸实施。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欧洲的统一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材料二中拿破仑的设想与今天的欧盟的本质区别。

            • 4.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性和停滞性,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拿破仑进一步向独裁专制转化。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不但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而且不断改变和破坏他早期建立的体制来放纵他个人独断。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 郑佑断《拿破仑与华盛顿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材并二    1897年,孙中山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孙中山视城下的“共和”与专制对立,跟他早年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关,认为中国属“异种”统治,且带有明显压迫和专制色彩,希里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对内对外宣言中依旧从与专制对立的角度强调“共和”。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自称:“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 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态度不同的原因。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性和停滞性,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拿破仑进一步向独载专创转化。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不但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而且不断改变和破坏他早期建立的体创来放纵他个人独断。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郑佑断《拿破仑与华盛饭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
              材抖二  1897年,孙中山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孙中山视域下的“共和”与专创对立,跟他早年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关,认为中国属“异种”统治,且带有明显压迫和专制色彩,希望能“驭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对内对外宣言中依旧从与专制对立的角度强调“共和”。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自称:“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态度不同的原因。
            • 6.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在领导本国革命的过程中,有许多不谋而合之

              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克伦威尔在17世纪中期英国革命中的地位,各派的历史学家有

              许多不同的说法……实际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转变,克伦威尔

              在命中所起的作用是前后互异的。在革命战争进行之初,……他所起的是革命的

              作用。然而,在共和制政体成立以后,……克伦威尔已经是“从英国革命中的罗

              伯斯庇尔转变为英国革命中的拿破仑了”。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 P13

              材料二 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我拯救

              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不同阶段的克伦威尔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国有哪些共同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使用了哪些方法“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在维护本国革命成果上有哪些共同之处?(3分)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惦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歌德《论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你认为拿破仑称帝就意味着法国恢复了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了吗?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完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称”?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 8. 34、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是本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其行为既有新时代的特征,又体现出浓厚的旧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把民政权和军事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形式上,议会拥有指导护国主和国务会议的政策的职能,而与此同时,俯首听命于护国主的国务会议则负责审查和批准选入议会的代表的委托书。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是以达到下列三项目标为指导方针而制定的:第一,使清教能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第二,能维护和扩展英国的贸易;第三,防止斯图亚特王朝在国外的援助下复辟。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 当元帅和帝国将军的长长队伍最后到达时,已经等待了近两个小时……的教皇登上了祭坛,开始了弥撒……教皇正准备将皇冠戴在拿破仑头上时,拿破仑却伸手接过皇冠,自己戴在头上。……教皇……转身面向群众高呼:“皇帝陛下万岁!皇后万岁!”接着,拿破仑宣誓即位……

                                      ──[美]艾伦•肖姆(Alan Schom)《拿破仑大传》

              材料四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 满二十一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5条 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拿破仑法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统治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克伦威尔为“维护和扩展英国的贸易”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3)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基本原则?据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对当时的法国有何重大意义?

              (4)结合材料二、四指出,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统治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再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本国中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二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归纳华盛顿的主要功绩。 (2) 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容性? (3) 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