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五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材料三、四、五的主张意在解决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中英两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不同之处。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下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之原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1)据材料一分析老子和泰勒斯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这是揭开天空面纱的一个轰动一时的、革命性的解释。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牛顿科学发现”的特点。这一发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世纪未经典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后来这“两朵乌云”被驱散了。
              (3)材料三中“两朵乌云”是怎样被驱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1)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和形成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和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3)为什么材料三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经典力学形成的标志是
              [     ]

              A、惯性定律的发现
              B、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的发现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
              D、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 6.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是
              [     ]

              A、生物进化论
              B、经典力学理论
              C、电磁学理论
              D、量子力学理论
            • 7. 伽利略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是由于他 

              [     ]


              A.推翻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B.自制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了许多新天体
              C.证实了行星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D.研究了地上的物体运行规律
            • 8. 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原因有
              ①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基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
              ②伽利略等人的伟大天才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③牛顿个人做出的巨大努力
              ④同时代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9.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主要贡献是

              [     ]


              A.创立了“日心说”
              B.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C.创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D.推动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
            • 10.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