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
              D.农业集体化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

               

            • 3.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分别发生在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D.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4.

              (18分)20世纪世界经济几经危机与新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1)材料一中,“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为什么这条道路行不通?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4分)

              材料二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实行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新模式”“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影响?(6分)

              材料三

              (3)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明“新时代”“新”在哪里?图片中两种新事物的出现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2分)

               

            • 5.

              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

              30.1

              456

              430

              1932

              55.7

              1919

              590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 6.

              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 7.

              强制性是余粮收集制的特征之一。联共(布)领导人、被誉为党内头号思想家的布哈林曾说过:强制是“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布哈林认为强制性有利于

              A.保证战时的粮食供应
              B.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C.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8.

              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 9.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于1929年所著的《丁丁在苏联》反映了记者丁丁前往苏联实地采访的经历。下列场景中,当时丁丁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某农场看到一幅农民开拖拉机的宣传画
              B.听到不远处钢铁厂传来的刺耳机器轰鸣声
              C.看到远处莫斯科市民排着长队购买日用品
              D.与扬可夫去集贸农场在一肉摊前讨价还价
            • 10.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假的,物资极度匮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