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历史表明我们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是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 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 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

              (2) 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3分)

              (3) 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由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

                 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分)

              (4) 从恩格斯的修正到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 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  金(英国科学家)

              7.康  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 采(德国哲学家)

              (1)、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些贡献?(2分)

              (2)、请你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3分)

              (3)、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4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年) 圈地法案(条) 圈占面积(万英亩)
              1700-1760 208 34
              1761-1796 1482 298
              1797-1820 1727 331
              ……自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它越过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而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摘编自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材料二
              英国作为一个海岛型国家,几乎无法从相邻的陆地扩张,因此,选择海洋作为扩展的通道,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新航路的开辟,贸易的活跃使英国不同的群体参与海洋贸易以及各种与贸易有关的活动日益增加,殖民地逐渐取代欧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对海洋贸易的追逐推动了一套适合商贸原则的国家机器的构建。为了满足商人切实需求,政府稳定地推行以商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务实思想贯穿了政府行为的始终。为了市场和原料而不断打击各种竞争对手而强化海军的优势地位,为了自己的战争和军备筹款而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导致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以英格兰银行成立(1694年)为标志。
              英国人所具有的海洋意识以及坚定的海洋战略,乃至由此产生的主导英国国策的务实主义精神,对英国式的发展无疑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优势,使得英国在保持自身地位的同时,又均衡了欧洲大陆各国。自17世纪始,一直将海洋超级大国的优势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衰落,前后长达300年。
              --摘编自陈晓律等《海洋意识与英国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称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海洋力量崛起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邓小平南巡讲话摘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点火”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
            • 6. (10分),“高度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3分)
              (3)为“追求人民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3分)
            • 7. 阅读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⑴材料中“老人”是谁?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⑵材料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请说出“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⑶材料中“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4)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时珍和牛顿是世界公认的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经典巨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无书不读”,涉猎诸家……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35岁时,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花费18个月时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书中全部的论述都以命题形式给出,每一个命题都给出证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证求解都是完全数学化的,必要时附加推论,而每一个推论又都有证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顿认为某个问题在哲学上有特殊意义时,他才加上一个附注,对问题加以解释或进一步推广。

              (1)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最大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这两位科学家身上学到的高贵品质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家口是屏藩北京西北的军事重镇,也是重要的南北贸易要冲。为繁荣经济、巩固政权,1904年清廷批准修建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英俄两国为争夺筑路权而互不相让。最后清廷决定不用洋人,全由中国“官款自办”,并委派詹天佑负责京张铁路的筹建工作。詹天佑应用超群的定线知识和丰富的勘测经验,在地形险峻、工程艰巨的关沟段巧妙地设置“之”字形展线,设保险岔道(避难线)和引进先进机车,降低造价;率先采用直井开凿隧道技术;首定工程规范。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从1888年起,詹天佑先后从事津榆、津卢、沪嘉、京张、川汉、粤汉、汉粤川等铁路的修筑,为开创和发展中国铁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临终时,他“语不及私,为国家陈述三事:一、振奋发扬工学会活动,以兴国富民;二、慎选人才以管理(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尽速建成汉粤川全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詹天佑的历史贡献。

            • 10.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受孙中山“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