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趾、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赋税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尽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悉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担负着哪些职能?

              (2)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有什么特点?

              (3)据上述两题回答:《秦律》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悬踵而忘。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帝祖训》                                                   

                 材料二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立祖训的这位皇帝是谁?他所立祖训的核心是什么?根本意图何在?

                

                (2)材料一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说明理由。

                

                (3)据材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轨迹?你如何评价军机处的历史作用

            • 3.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两种地方管理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郡和县,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 柳宗元《封建论》

              (3)材料三中“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的是汉初的何种制度?对汉初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四: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明末清初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4)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 4.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印度“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5.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许多人物在此过程中为维护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表格中所列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的理由及史实。

              人物

              理由及史实


              秦始皇

              (4分)

              汉武帝刘彻

              (4分)


              宋太祖赵匡胤


               (4分)

              (2)宋太祖在解决地方分权的同时,也使北宋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试加以论证。(9分)

              (3)要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你会怎么做?(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意思是:秦朝就随之灭亡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图空《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请回答: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的基本态度和依据。(6分)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3分)

            • 7.

               古埃及和古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成就了各自灿烂而独特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跨国直播胡夫金字塔考古行动。在演播厅中,两位特约嘉宾对现场的探险进行评说,并且对这一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进行对比。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赢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简述材料一中“金字塔”的含义及得名的原因。“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指的是哪项世界文化遗产?并概述“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同依据。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你赞同秦始皇实行“极权政治”吗?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8.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2分)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4分)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 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 10.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有人说: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8分)

              (2)你怎样看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  (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