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 2.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
              A.重在揭示历史的规律
              B.应经过反复验证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D.应充分解读史料
            • 3.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
              --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
                  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公元前五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
              (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分析历史学不能等同于文学艺术的原因。
            • 5.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较为适当的是(  )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6.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  )
              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
              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
            • 7.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8.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概括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罗荣渠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 9. 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概念能够揭示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起点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史观包括(  )
              ①文明史观    ②全球史观    ③现代化史观    ④革命史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
              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