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改为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战略核力量比较(1970年)

              材料二 据统计1946~1975年期间,美国总共有19次直接或间接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苏联也多次准备按下核按钮。
              材料三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近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最早拥有核武器的是哪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谈谈美苏争霸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给世界人民提出什么警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义。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下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墨子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

              图2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

              材料二 近日,一个叫苏三的网络作者在她刚出版的一本《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的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三星堆文明来源是“西方”,属于犹太文明。并且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这些犹太人的后裔。她提出的几个重要证据中就有在三星堆出土的鼻子宽大、眼睛奇大的青铜头像和西方王室常用的金质王杖,这些都是和西方人有关。
              苏三还认为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其证据是:亚伯拉罕(以色列民族的圣祖)的妻子“夏甲”带领子孙建立了中国的“夏后朝”;以扫(亚伯拉罕之孙)的妻子Judith很可能就是中国商朝之母“简狄”;以色列之子“但”(亚伯拉罕之重孙)的子孙建立了中国“周朝”。
              ——《中国三峡建设》:《三星堆:七大谜团谁人解?》

              材料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教授认为,三星堆文明有它自己本身的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加入了一些和以前文化不一样的新东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还看不出外来的痕迹。从大型的青铜器和祭祀器皿来看,主要还是来自中原的夏商。用玉和用金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最大差异。三星堆出土的玉器远远比西方发现的要好。黄金器只是发现了极少的一部分,比如说金杖,都是比较小的器物。三星堆发现的文物主要偏重于玉石,是东方传统,不是西方传统,它仍然属于中国的玉石文化圈。
              从三星堆的建筑来说,不管从建筑的形状,还是建筑的材料来说,都没有西方的传统。这些建筑的遗迹是当地的传统加上长江中游这一带的传统构成,比如说它的夯土技术、土木结构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从它日常使用的陶器看,一部分是从当地史前文化蜕变过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从它的东面,即从夏人那里传入的,像一些铜盒和铜杯。关于那支金杖,孙华指出:这个器物出土的时候不是直的,而是一个圈。
              ——《中国三峡建设》:《三星堆:七大谜团谁人解?》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信程度上排出三则材料的顺序,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三中有关青铜头像和金杖的图片或叙述,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证据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星堆文化的来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