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人民智慧的结晶。

              (1)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2)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________。

              (3)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著名的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0分)

               

            • 3.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读材料一图,指出哪幅是明长城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材料二图是埃及金字塔的杰出代表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它包括哪些建筑?

              (3)分别概述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

               

            • 4.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