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 2.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王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即使在汉地亦有五户丛封尸,遍布多数州县,并与朝廷分享其分尸所在地之主权。边远地区的统治万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蔽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元朝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但主要的赋税北方则为岁粮、科差,大休以丁与户为征收单位。江南则沿袭宋朝两税制度,分秋税、夏税,接亩征收。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隶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
              --摘蝙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 分)
              (3)和材料一对比,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是什么?(2分)
              材料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古罗马《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4)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1分)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2分)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两部法典有何相同之处。(3分)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4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新中国法律体系的雏形。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比如,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
              材料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                  ——摘编自赵惜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6)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 4.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材料三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G.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简述汉代完善官僚体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8分)
              (3)村料三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8分)
            • 5. 地方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图所示的朝代是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一



              图二


              问题:
              (1)写出图一和图二中实行的地方制度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评述其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罝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庶务皆会决焉。......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据《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内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材料五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三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则用有无,不至于冗。
              ——《蔡忠惠公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在中央完善这套制度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其实施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五概括宋官制设置特点,与唐相比存在哪些明显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宋官制的改革和建设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史料研读、综合评论、专题探究和问题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研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步完备起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①三省六部职权彼此分工,互不干涉……②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高祖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1)材料中画线的五部分有两处表述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生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探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不仅能够实现政权的更迭,而且革命往往还具有强大的社会改造功能(指对旧制度的改造)。
              (4)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为例,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凭借着手中的政权对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请结合史实任选一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比较  
                     在近代中国的19世纪末,伴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又一次掀起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14、
              图15,完成下表。

              图14 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报刊、学堂分布示意图
              图15 义和团运动示意图
                       
              领导阶级基本主张区域性特点及形成因素评价
              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抵抗列强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将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归于失败。
              义 和 团 运 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北方。 经济因素:北方经济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阶级关系因素:北方则主要表现为农民、手工业者的秘密结社。 思想因素:北方则盛行小农平均主义和封建迷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