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经历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沿用至今。据此,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     ]

              A.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B.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     
              D.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
                                                                                                                                                                               
            •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决策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     ]

              A、选举权利
              B、集会自由
              C、民主监督权
              D、行政申诉权
            • 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C.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 5.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存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 6.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 7. 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 8.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这表明我国
              [     ]

              A.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C.成为法制国家
              D.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9. 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庭审调查,做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做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     ]

              A.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初渡江,颇有重典……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明史·刑法志》

              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
              ——《明史·李善长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材料四 苏联、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明朝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两部法典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