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发表求同存异方针
              D.向不结盟政策转化
            • 2.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3.

              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1954年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下图)。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 4.

              右面邮票所纪念事件反映了

              A.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华约建立
            • 5.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
            • 6.

              国家的外交理念明确了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和价值定位,是国家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强调过“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的身份定位。下列外交政策和实践不符合这一身份定位的是

              A.“一边倒”
              B.抗美援朝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政策
            • 7.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 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 9.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帝反霸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10.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