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B.开明君主政体C.民主共和政体D.君主专制政体
            • 2.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
              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 3.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 4.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说:“近年西政西学,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古孔子先发其端,即历代史书、百家著述,多有与之暗合者,但研求者寡,其流渐湮。今之聚书,务使海内学者知中国自古有穷理之学,而讲求实用之意,亦未遽逊,正不必惊望而无极,更不宜画界以自封。”
              一一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做完整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4分)
            • 5.
              (10分)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 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7. 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的标志是:
              [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创办
              D.《定国是诏》颁布
            • 8.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 9.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
            • 10. 梁启超回忆说:“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千数计,康有为倡议上书拒之。”材料中“乙未”是指
              [     ]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8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