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料记载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自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它含有极其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2.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 3.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 4.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5.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 6. 《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这段材料讲的是北魏政府实行(  )
              A.迁都洛阳
              B.推行均田制
              C.整顿吏治
              D.革除旧俗
            • 7.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8. 北宋初期,佃户要迁徙必须由地主书写文字凭证。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有利于(  )
              A.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B.地主与佃户之间实现平等
              C.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全解除
              D.缓和地主对农民土地兼并
            • 9.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主要揭示了(  )
              A.井田制的剥削方式
              B.私田的大规模开发
              C.井田制的基本布局
              D.自然经济的特点
            • 10.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A.转化“公田”为“私田”
              B.实行土地兼并
              C.因军功而获赏赐土地
              D.政府的“均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