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2.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7分)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三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 3.

               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 4.

               右图是我国北方长期使用的一种农具,它创制的时代和名称是

              A.唐朝时期的筒车
              B.西汉时期的楼车
              C.曹魏时期的翻车
              D.唐朝时期的曲辕犁
            • 5.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 6.

               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    )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  906 064

              河北道

               21  029 924

              河南道

               22  467 641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 7.

               据《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补农书》也曾提到,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10-1125斤),比二十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

               A. 铁犁牛耕技术非常发达     C. 水利灌溉技术领先于世界 

              B.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D. 耕作者的辛勤劳动与智慧

               

            • 8.

               曹魏时马钧改进的翻车是用于

              A.交通运输
              B.耕地播种
              C.鼓风冶炼
              D.农业灌溉
            • 9.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该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郑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 10.

               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广泛种植
              C.南方出现更多的商业城市
              D.封建小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