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指出,盐税日增,从原来三十三万两千余贯,增至熙宁六年四十丸万九千余贯,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他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九年后又提出罢官府榷盐,使失业逃亡的灶户得以归业。苏轼认为,古代人口数就是参加生产的人数,人众国富。但汉代以后,情况有所不同。隋代是汉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却不过二世就灭亡了。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为祸患,因为非生产人口太多,导致国贫民困,苏轼提出了“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源有效配置。苏轼知杭州时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常平仓收籴农民米价格,使农民米尽归常平仓,而诸郡富民“收籴厚利”的计划落空。
              一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主张并加以评析。
            • 2. 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
                  材料二  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
              (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 3. 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治首脑亲自参与的外交活动,这种外交形式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外交活动多由君主所垄断,君主都是以个人身份从事外交活动。在古代中国,君王视中国为天下中心,要求周边国家遣使朝贡。
              到近代,随着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出现,否定了朕即国家的概念和私人外交权,外交活动主要由职业外交人员来开展,职业外交的基本精神就是法治精神,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减少了人治因素。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逐渐产生了职业外交。
              进入20世纪,在世界大战的诱发下,出于讨论战争和战后世界重建问题的需要,首脑外交又日益流行起来,例如二战期间美苏英首脑聚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首脑外交并未结束,而是在两极对峙中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外交实践形态。从1955年美苏首脑第一次会晤,媒体开始正式使用首脑外交一词,但是当时所报道的首脑外交仅限于指东西方大国间的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使首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外访问,同时通过现代通讯设备使首脑在离开国家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国内的有效领导,加之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也要求各国首脑广泛接触。首脑参与外交活动与日俱增,甚至大有取代职业外交官之势。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
            • 4. (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
              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
              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
            • 5. 《陆游集》:“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  )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C.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D.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 6. 下列对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图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经商方式的多样
              ②民俗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题材
              ③该图的细节刻画,受到“格物致知”理学方法的影响
              ④西方的“人文精神”在此画中有鲜明的体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 中国经济地位变迁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问题:
              (1)导致13世纪时,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有哪些?
              (2)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的原因何在?
              (3)至1895年,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
              (2)怎样看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 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典型代表意义
              深圳、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青岛、大连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9.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10. 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表现出这样一种热枕: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对宋代科举制作用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政府设置了众多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抵当所、交子务、便钱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这些金融机构的繁荣和创新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实践经验。
              (2)据材料二,归纳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材料三  “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
              “孝莫大于安亲”。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北宋二程
              (3)据材料三,概括二程“孝”思想的内容。请谈谈“孝”思想的现实积极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