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兴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苏州则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雇匠织造,谓之机户。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的情景……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而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高名,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由是观之,良贾何负于鸿儒。”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予以说明。
            • 2. 中国古代商业受封建国家政策的影响,发展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姓名籍贯经商前境遇致富后简况资料来源
              江应萃安徽婺源家贫往浮梁为佣积累资金自开瓷窑光绪《婺源县志》卷28
              王学炜安徽婺源少贫为人佣工业木于泰州致富,捐资修桥筑路赈灾“不惜巨资”同上卷34
              倪尚荣安徽祁门家贫,采薪以奉亲,嗣习操舟业贾于鄱湖阊水间,家道日隆。后以五品衔受奉直大夫《祁门倪氏族谱》续卷
              李士葆安徽婺源家贫佣工芜湖货本经商,家道隆起,捐银千两建造会馆光绪《婺源县志》卷34
              鲍志道安徽歙县家贫,无以为生辅佐吴太守经营盐业,“自居积,操奇赢”,后任两淮总商《棠樾鲍氏宣堂支谱》卷21
              材料三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己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
            •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票号产生。票号又称票庄或汇兑庄,是晋商在全国贩销商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最早经营这项业务的是西玉成颜料庄,它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均设有分庄。起初,在京的山西同乡常把现银交给西玉成北京分庄,再凭北京分庄写的信,到西玉成总号取款。后来,西玉成总经理雷覆泰发现这种现款兑拨是一个生财之道,便开始专营这一业务,号名改为“日升昌”。
              (1)依据材料一,指出票号的职能。结合所学,说明票号产生的条件。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2)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宣怀办银行的目的。
              材料三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与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的会谈中提到:“我们很穷,我们同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需要世行帮我们赶上去。”同年5月15日,中国在世行的合法地位正式恢复。
              2010年世界银行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银行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
              (4)结合所学,谈一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 4. 货币的发展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革币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一  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了大约13.3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85%.美洲的白银大约有一半直接流入欧洲,还有一半被欧洲人用于交换亚洲的商品。
              --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国内对进口白银的需求,国外对中国丝绸、瓷器、金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促使中国比以往更深地卷入世界经济事务。
              --《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促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迁到北平,各地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合法货币的政治条件。
            • 5.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 9. 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10.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1)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
                  材料二
              表一  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
              全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北
              21.7万人14.2万人1.6万人1.3万人1.1万人
              表二  1924年上海女工行业分布表
              女工总人数染织业女工人数饮食业女工人数(卷烟业为主)两业女工占女工总人数比例
              12094698000840090%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未,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