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
              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  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
              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  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  约110余万两
              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  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  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  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  约100万两
              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在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 2. 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3. 浙江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多,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四方宾客噩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舻相望”。明成化弘治年间,鸟镇“宛然府城气象”,镇上汇集了各地韵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男子皆务耕桑,服商贾。’……‘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时往来不绝”。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鸟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清乾隆朝鸟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
              --摘缟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
            • 4.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
              东南亚总计8.524.742.6271.61007.81871.6
              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
              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二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1772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西方世界的法国,由狄德罗编撰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全名是《百科全书,即关於科学、艺术、及工艺的论述词典》)正编二十八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的中国正值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乾隆帝以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下诏各省徵集图书,开始了我国古代征书、编书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
              -一《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400多位高官、学者编纂,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约9亿字,几乎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在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编撰的《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哲学家拉美特利、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等人,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根据百度百科、《(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等资料整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不同点。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材料二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一一摘自《欧洲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 7. 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l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l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图1)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图2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奂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蜕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以“中国传统与未来”(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有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地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余英时《现代危机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三次“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2)比较材料二中的“新运动”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力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予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一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到了近乎癫狂的程度。仅1545-1560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一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2)根据材料二,说明大量贵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
              材料三    金本位首先在英国实行,后来通过国际扩散,成为早期国际货币制度。英国是金本位的主要维持者……金本位时期是世界经济中工业迅速增长时期……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关键。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人们完全相信英镑作为一种国际通货的能力。
              一《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实行的货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
              是如何理解“英困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这句话的?)
              材料四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 0世纪3 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