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它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人们已有足够多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3)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材料四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五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4)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 3.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年2517.9600774
              1600年29.219.9600894
              1820年32.923.6600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中唐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崩溃,庶族地主经济与小 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t与此进程同步,世俗地主亦取代门阀 地主,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这一态势至赵宋更被加以确定性的推衍。有宋一代,“白衣卿 相”为数众多,文人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地位前所未有的优越。如果说,以世俗地主 为主角的历史大戏在初、盛唐帷幕初揭,那么,中唐至晚唐是帷幕大开,迨至北宋,則是乐鼓 高奏,舞影缭乱,主角堂正登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 深远的文化意义。--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观点。注意:
              (1)论文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