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材料二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18801900
              联合王国(英国)19.922.918.5
              法国7.97.8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4.98.513.2
              美国7.214.723.6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如今,全球银行业遭遇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 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摘编自《国际银行业遭遇空前困境的警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 2. 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转变主要说明(  )
              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
              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
              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 3.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 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嚣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 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 5. 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至清遭光束的人口和粮食情况估计
              时期全国总耕地粮食用地亩产量(市斤)总产量(亿市斤)人口(百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市亩)人均粮食产出(市斤)
              明万历
              (1573-1620)
              7.56亿亩7.18亿亩243.517941206.31458
              清初顺治
              (1644-1661)
              6.07亿亩5.767亿亩243.514041006.11404
              康雍之际
              (1720)
              9.84亿亩9.102亿亩279.225411307.61955
              道光末
              (1850)
              12.54亿亩11.288亿亩325.536744502.8816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
              材料二1918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3亿,粮食总产量大约2833亿斤,人均粮食659斤;1936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8亿,粮食总产量大约3199.6亿斤,人均粮食666斤。
              --依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和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万历至清道光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认识。
            • 7.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