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社会道德衰败
            • 2.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 3.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C.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 4. 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 5.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6. 清代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反映出
              A.租佃经营的盛行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7. 据史家考证,元朝曾四次实行海禁。第一次:世祖至元29年(1292)“以征爪哇,暂禁商贾海者”,至元31年驰禁;第二次:大德7年(1301)禁商下海,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市舶司;第三次:至大4年(1311)罢市舶司,仁宗延佑元年(1314)“开下番市舶之禁”;第四次:延佑7年“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英宗至治2年(1322)“复置市舶司于泉州……”。这表明(   )
              A.元朝和以往的封建政权一样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B.元朝的海禁是明清大规模闭关锁国政策的前奏   
              C.元朝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D.元朝的海禁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
            • 8.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 9.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0.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
              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