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   
              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
              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   
              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
            • 2.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13分)
            • 4.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6. 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 7. 西汉初年,政府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景帝时期,更是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农商皆本     
              D.闭关锁国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五代十国既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形势的延续,也是中国由乱而治的过渡时期。由于唐末军阀混战,致使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荆棒蔽野”、“饥民相杀而食”的惨痛局面。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958年(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显德二年开始,命李谷到澶、郓、齐等州按视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理了三十天。后来黄河又在原武(今河南南阳县)决口,再派吴延祚去修理河堤。……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并禁止私度僧尼。
              --摘自《理论学刊--周世宗》
              (1)依据材料概括周世宗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周世宗改革能成功的原因。
            • 9.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没收各地商人的土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据此可 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汉武帝实行商业专卖政策
              B.商业资本大量流向了土地
              C.各地的商人违法行为严重
              D.政府因财政闲难与民争利
            • 10. 教育部将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会议精神列为初高中政治课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就重视保护环境。《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西汉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人盲目开采。《唐律》“诸弃毁官和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这些举措说明(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历代王朝追求的共同目标
              ②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有利于保护环境
              ③立法和行政管理应是保护环境的有效举措
              ④加强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