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6分)
            • 2.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3.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奉行大陆政策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 4.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 5.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6.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本地停宿、储运的重要场所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 7.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
              A.“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8.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6分)
            • 9.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朝中叶以后,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 ②明清鼎盛时期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0.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妨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