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  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3.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请回答:
              (1)材料一石画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怎样的不利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 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 5. 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2所示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一一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材料二“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一一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一一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是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是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是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是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了许多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史实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8.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此时,豪商大贾们却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从公元前111年开始至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完全由桑弘羊负责主持。在桑弘羊等的筹划下,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桑弘羊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他还采取措施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这种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在他的建议下,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析桑弘羊改革的作用。
            • 9. 材料一  武则天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畸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因户数为380万户,到武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腾讯网
                 材料二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王夫之对武则天的评价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
              (1)依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评述材料中郭德利的观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