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
              B.重视外交礼仪
              C.维持朝贡体系
              D.严控中外接触
            • 2. 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 3.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4.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 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6.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 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 7. 清朝后期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
              C.鼓励官方贸易
              D.保护生态资源
            • 8.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诗文中所述政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观意图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B.它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其经济根源
              D.它阻碍了晚清中国的经济蜕变
            • 9.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与世隔绝而落伍
            • 10. 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   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