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世界步入近代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  )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简述这种经济模式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3. 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D.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 4.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材料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荚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三  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 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 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則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材料四  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 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 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 的及原因。
              (4)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 5.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6.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
              1872-1894年534 6971916 19610328 000
              1895-1913年46390 8018628 469136103 153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 7. 自古至今,东西方的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络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三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中国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中哪些条款体现了英国自由贸易的目的。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 9.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什么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2)“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
              (3)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国际背景。
            • 1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条件,并分析该政策的后果。
                  材料二: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魏源集•道光丙戍海运记》
                  李鸿章认为:“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的海洋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惨败的根本原因,并分析甲午战败对我国国防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