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贽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悲观”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凋籍田业”(不靠土地),“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取分金为谷飨计”。
              ——《明神宗实录》

              材料2:(清前朝)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3: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4:

              材料5:

              (1)根据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经济领域有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3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为什么说“黄金时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中国工业结构发生 了什 么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5及所学知识,概括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其中,向世俗化的转变即是特点之一。
              阅读下面的图片:

              请完成:
              (1)以上图画或文学作品,能体现世俗化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

              铁犁

              铁镰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一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荣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向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