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出现的新现象有何关系?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材料三  科学技术和社会技术影响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决定经济发展的技术其实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技术,就是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从整个国家来说,支撑社会的广义技术范畴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指政府组织的架构和规模,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等;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与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彭泽益观点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向汉武帝)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钬(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材料五(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3)材料四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4)材料五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由此推论当时欧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 7.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幸“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鸡片战争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 8.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 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 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 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在综叙背景时我称唐末帝国带扩展性,明清帝国带收敛性。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
              纷纷洋货号争开,各有专门定办来;发与抄庄门市卖,频年数大庆多财。
              快船亦有局争开,各处商人往复回。收拾蓬窗招客雇,码头晚泊待潮来。
                                                                                            --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
              材料三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的原因。
              (2)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具有“以诗补史”的功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动?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